为推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落地见效,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关于委托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无党派人士对二级院系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开展专项监督的实施方案》(上大委[2020]112号)的精神,9月30日上午,民革上海大学委员会高立伟主委、徐坚副主委、华红琴委员一行3人,赴法学院进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专项监督交流。法学院党委书记徐国明、副院长芦雪峰、组织员蒋英燕以及本科生全程导师代表史长青教授、李立新副教授参加交流。专项监督交流会由徐国明书记主持。
芦雪峰副院长首先围绕制度建设、工作开展、活动组织、成效反响等角度对法学院全程导师制工作做全面介绍。她介绍道,根据学校党委关于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的各项要求和具体部署,法学院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积极做好本学院2019级本科生和社区学院2020级本科生的导师配备,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举办工作培训、开展启动仪式、导师聘任以及考核评价等方式,全面落实推进全程导师制各项工作。其中,2020-2021学年全院48位专任教师全部担任学院2019级146名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选派22位专任教师担任2020级89名新生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另外,2021级新生导师工作已全面启动,52名专任教师担任2021级130名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并继续选派了20名教师担任社区学院76名新生导师。现共有139人次教师担任了441名学生的全程导师。学院全程导师制“人人有导师、人人做导师”的良好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徐国明书记以“以生为本、爱生如子”为主题,对学院全程导师制的工作特色做了进一步的凝练介绍。他指出法学院全程导师制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全过程。即从领导机制建立、实施细则制定、抓好师生配对、强化宣传培训、举办聘任仪式、中期座谈交流、考核评优评先、纳入绩效分配等全过程环节都非常到位扎实。二是全覆盖。全院所有专任教师全部担任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包括选派到社区学院的导师。三是宽要求。即要求导师要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言传身教,在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学业指导等方面切实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师可以通过集体谈话、组织讨论、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指导,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行,但需要保持与学生见面的频度,每月应至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1次。每学年召开1次座谈会、写1份小结、作1次测评。
导师代表李立新老师介绍了自己做全程导师工作的心得体会。她现在是10位本科学生的全程导师。她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导师工作,一是思想引导,二是专业学习,三是职业规划,四是生活关心。她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并坚持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见面交流一次。同时对于比较内向性格的学生,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和关心。对于导师工作她总结一个原则,即要以鼓励赞扬为主,而尽量不要批评。近两年的全身心导师工作,她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李妈妈”,收获了学院“最受欢迎导师”的称号。导师代表史长青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她认为在保持与学生的沟通频度的同时,需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与一定的空间,因为学生本身的课业及其他事务非常多,如果过多的给学生各种要求任务等,反而会产生逆反作用,从而影响导师制效果。蒋英燕组织员介绍了她担任全程导师的体会,也从学院全程导师工作助理的角度谈了看法,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联系导师、对接导师,因为一方面导师指导的学生较多,同时毕竟还有其他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事务要做。
在讨论交流环节,大家畅所欲言。徐坚副主委提出怎么看待本科生全程导师要求学生和导师一起做科研、撰写论文的问题;华红琴委员提出应该完善全程导师制评价考核方式;芦雪峰副院长提出对于给全程导师计算工作量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尤其带社区学院的学生,其他包括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数据库平台,等等,对这些问题大家都做了充分讨论。
高立伟主委最后高度评价了法学院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法学院全程导师工作坚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做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双向促进。对于交流中提出的如何处理全程导师、辅导员和专业导师之间的角色问题,高立伟指出,要坚持全程导师综合而非专业指导的自身定位,与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功能有所侧重,但又相互融合嵌入与补充,做到既分工定位明确,又协同高效提升,推动“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民革上海大学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