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2021年,对每个赴任、在任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而言,都是不同寻常的日子。受蔓延的新冠疫情影响,国际间通行受阻,纷扰繁杂的国际舆论,各种原因的误解误判,使跻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承担了更多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心相通服务的使命。当世界各国迫于时势徐徐关上大门时,我们却要逆势而动,努力实现“全球一家”的美好理想。2020年起,全球孔子学院逐步实施重大转型: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学院总部更名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国国际中文基金会共同支持各地孔子学院开展工作。为此,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亟待向外方合作高校充分阐释孔子学院的转型内涵——中外合作高校将成为孔子学院的办学主体,双方共同担责,开展全面合作。
与外方院长瓦希卜教授合影
受命危局之际
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我有责任肩负这项重大使命和职责。我接受了上海大学-巴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任命,踏上了前往巴林王国的征途。
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转型为国际中文教育、传扬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管理者,校党委统战部和九三学社给予我政治思想的引领,教务部赋予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电影学院予以我专业拓展的机会。2019年,我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九三学社,在参与九三学社的各项政治学习和组织活动中,我的思想认识不断升华。2020年3月,应校党委统战部“三个一”工程建设号召,被九三学社上海大学委员会选派到教务部(原教务处)挂职锻炼,成为党派与职能部门对接的执行者。在此之前,九三学社上海大学与教务处的结对共建已形成长效机制,九三上大委积极支持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以社员挂职锻炼促进青年教师对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以深度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建言献策能力。挂职期间,我行走于本职岗位和教务岗位间,并牵头九三上大委和教务部,发起了“疫情之下如何做好学校教学管理”的线上研讨会,相关新闻登载于九三学社中央网站。而此前一年,我已通过原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组织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选拔并完成了岗前培训,只是彼时尚处于候任阶段。教务处的挂职,不仅是履行九三学社的社会服务职责,也是一次极好的管理能力历练,更为日后就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积累了宝贵工作经验。
和巴林大学校长瑞雅德教授商讨孔院工作
2020年年底,我到任巴林王国孔子学院。干旱炎热少有绿色植被的生活环境,周五、六为休息日的作息习惯,一日五功虔诚礼拜的宗教仪式,带给我最初的陌生感。而从已基本解除疫情危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的祖国来到疫情依旧肆虐的陌生国度,不免生出孤独和紧张感。中东海湾地区的巴林,百万级人口的岛国,却有日均500以上的确诊病例。我每日工作的巴林大学校园一片寂静,线上教学已持续了近一年,而巴林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已停摆大半年。如何打破现有的困境,尽早与巴林大学领导取得沟通,完成转隶工作(原孔子学院总部将孔子学院转隶到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名下管理,与之相关的公文将重新签署),恢复停滞已久的日常工作,是我上任后的工作重点。其后的工作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两国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和效率。疫情之下,巴林的策略是放慢节奏,实行轮岗,减少坐班人次,节假日则严格关闭校园。这与我在教务部挂职期间看到并切身体验的繁忙景象形成天壤之别。我不由感佩国内高校的行政效率,而在巴林,我则不得不学会适应当地的慢节奏和别样的生活。
逐步打开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巴林人民对中国分外热情友好。巴林是最早接受中国国药疫苗实验、接种的海外国家。巴林人民对于中国的国力、政府治理水平和疫苗援助无不交口称赞。今年时任外交部长王毅对巴林的国事访问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从官方到民间,中国的国际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这些都成为孔子学院发展的坚实后盾。巴林大学对孔子学院的工作格外重视,虽然孔子学院隶属于学校的语言中心,但实际上受到更高行政层面的重视。外方院长兼巴林大学副校长瓦希卜教授今年2月退休卸任后,巴林大学校长办公室事实上承接了巴林孔子学院各项事务,校长瑞雅德教授多次会见我,共商重要工作。随后的半年时间,在巴林大学校方的支持下,巴林孔院孔子学院不仅顺利完成转隶工作,还逐步恢复了本科中文课程教学、国际中文教育奖学金申请和HSK中文考试(海外居家网络考试)等多项重要工作,同时顺利对接巴林大学实力最雄厚的商学院,开展本科商务汉语辅修课程和启动研究生项目合作备忘录。
2021第一次拜会巴林大学校长瑞雅德教授
按惯例,孔子学院除了中文教学,往年都会开展一定的文化交流活动。由于疫情,线下活动停办,巴林孔子学院也已近一年未开展活动。期末考试前一月,我和巴林大学同事谈及当地高校的线上教学和考试方案时,不由想起在上海大学教务部挂职时举办研讨会的情形。我曾近距离考察、参与上海大学在疫情期间的各项教学管理、考试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九三学社社员在研讨会上的建言献策给我很多启发。正是上海大学全校上下同心协力,正因为有全体教师、教学秘书、教务部门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疫情下的各个难点。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创新优化的智能管理,正是当代中国最有价值并值得向世界推广的文化软实力。以往孔子学院向海外国家推广传统中国文化,虽然也让外国朋友啧啧称奇,但毕竟只代表古老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体现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新文化显然更具有现实价值和传播意义。一方面将中国高校疫情期间的教学管理经验分享给外方合作高校,展现当代中国的全新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也真正帮助外方合作高校做好疫情之下的有效管理。当下,我提议巴林大学校长瑞雅德教授举办一次线上交流会,邀请上海大学的教师、教务管理干部介绍上海大学过去一年中行之有效的线上教学、考试管理经验。瑞雅德校长非常赞赏,给予全力支持。这次线上论坛是疫情爆发后巴林孔子学院的第一期文化活动,面向巴林大学教务管理层行政官员和广大教师,巴林大学校长与来自巴林大学、上海大学的教师、教务人员齐聚直播间,就远程教学及线上考试评估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展开了深入全面交流。会后,相关新闻在巴林大学官方网站置顶数周,巴林大学教学行政管理层各方人士高度评价论坛。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从活动组织中深切感受到,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中,有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到尝试和实践。
巴林大学-上海大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会
开启全新里程
随着巴林大学孔子学院的重启,越来越多热爱中国文化,看好中国未来、渴望学习中文的当地朋友走进巴林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圈子。202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专业的硕士、巴林姑娘法蒂玛成为我们唯一的本土教师,协助因疫情阻隔尚未到任的汉语教师亓子文,共同完成140余名学生、6个班级的本科汉语选修课线上教学。虽然此前她缺乏中文教育经验,但是经过资深汉语教师的云端“传、帮、带”,教学能力突飞猛进。曾在孔子学院参加HSK考试,之后赴中国学习、生活多年的巴林小伙阿德,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投入到面向儿童和成人的线上中文课,周末还领着孔子学院老师和当地华人参观巴林传统民居,体验陶艺文化。曾在巴林大学孔子学院为政府部委开设的汉语班学习的默罕默德,是一名在国防部任职的军人,他来孔院领取课程结业证书,向我表示期盼继续学习中文。巴林龙城的华人商户朋友,更是将我视为家人,邀请我过年相聚吃饺子。当我将中文图书赠送给华人青少年、儿童时,他们欣喜的眼神让我深深觉得,海外炎黄子孙对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我们的中文教育也应更多关注当地华人子弟。
巴林龙城华人子弟阅读捐赠的中文书籍
工作中,我时常接到各种咨询中文学习和中文考试的电话,当地旺盛的中文教育需求出乎我的意料。2021年6月,巴林的疫情进一步加重,我们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调动前任志愿者和在任的孔子学院教师,启动了巴林考点的HSK中文居家网络考试。由于巴林是中东地区为数不多开设中文考试的国家之一,报名电话纷至沓来,甚至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考生。经过努力,并采取各项措施,最终,我们将考生范围拓展至巴林以外、限定于海湾国家,尽可能满足更多海外考生的考试需求。组织网络考试,有很大的风险、责任和技术难度,但看到考生们取得好成绩,有望到中国学习深造,大展宏图,我们都无限欣慰,再难也值得。
本土教师法蒂玛在工作中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第20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竞赛(巴林赛区)启动。采用线上竞赛方式虽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但却是一次探索创新的机遇。我们将选手介绍和才艺表演同时推送到微信视频号和Tik Tok中外两种短视频平台,以实现横向多平台的传播,同时摸索融媒体手段对“汉语桥”品牌的推广效应。事实证明,互联网+“汉语桥”一改以往单向度的纵向媒体传播方式,不但让外国观众可以直接看到中文学习者的风采,生发学习中文的热情,中国观众也可以通过短视频看到孔子学院如何培养非母语中文学习者,从中了解异域文化,结交知华、友华的外国朋友,“汉语桥”作为文化桥梁得到更多延伸。互联网+“汉语桥”开启了“双向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启示组织者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比赛方式,探索 “文明互鉴”的新思路、新内涵。我向本赛区的辅导老师建议,鼓励选手将中华才艺与本民族才艺结合在一起加以展示,因为我们的选手都是中文初级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而在文化比较中容易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终于,在巴林赛区的中华才艺线上比赛环节,观众们看到中国民歌《茉莉花》和阿拉伯民歌的吉他混弹表演,欣赏巴林姑娘穿上不同的民族服装表演中国古典舞和阿拉伯舞。一位巴林小伙子提出用中文讲述阿拉伯民间故事,我们给予鼓励的掌声。事后他对我说,希望学好中文,再向中国传播阿拉伯文化,听后我不禁莞尔,这样的“反向文化输出”在我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来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中国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就是在文明交流、互鉴共赏中逐渐形成的。我们的文化交流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善于对话、广泛沟通,不宜搞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阿拉伯地区历史悠久,文明光辉璀璨;阿拉伯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宗教有着强大的自信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彼此以自信的心态展开对话,才是平等、积极、健康的国际交流。
第二十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巴林赛区)的新闻刊发于《海湾消息报》
赴任一载感言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履职一载,思绪万千。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年耕耘。巴林孔子学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始终践行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不同国家与民族、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观,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广泛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既是我国新时代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作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在驻外工作中始终秉持的指南针,更是我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在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的职责和使命中坚守的目标和方向。(撰稿、摄影:周倩雯)